English

三峡移民的贴心人(上)

——记三峡库区优秀移民干部冉绍之
2001-03-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吕慎 夏斐 我有话说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其中最关键、难度最大的是什么?是库区一百多万人的大移民!曾有国外专家感叹,十几年搬走一个国家的人口,这是世界难题!

作为一名普通的移民干部,重庆市奉节县城关区工委书记冉绍之,为破解这道难题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冉绍之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的移民政策,第一个建立移民新村,第一个组织移民外迁,为三峡移民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1998年,他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300元和3000万元

冉绍之所在的奉节县是重庆市的贫困县,面对国家拨来的几十亿元的移民资金,许多干部惊叹: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要保证所有资金不出任何差错地使用出去,难度可想而知。

1992年,时任奉节县安坪乡乡长的冉绍之掌管着3000多万元的移民资金,这与他每月300多元的收入形成巨大的反差。“这可是全国人民的血汗钱啊!”冉绍之掂得出其中的分量。

按市里的规定,移民工程款由乡长审批决定。但冉绍之认为,一人审批,光靠干部的自律还不够,要保证万无一失,让老百姓信服,就必须有一个严密有效的资金使用制度。

他在安坪乡实行了“五公开、五支笔”的资金管理制度。所谓“五支笔”就是由工程承包人先根据进度写出拨款申请书,叫工程指挥人员签字证明,然后交移民专干签字,再由乡财税所会计凭合同填拨款申请书,经移民工作站站长签字,最后报经乡长审批后才能拨款。“五公开”即工程指标公开、移民人头公开、移民补偿资金公开、移民建设房屋面积公开、房屋造价公开。这些制度的制定源于冉绍之多年基层工作的经验。事实证明,这些制度确保了安坪乡移民资金的正常使用,滴水未外漏。

“如今,有的干部总把好处往自己身上揽,工程都包给姨娘舅子了。可老冉硬是没有让亲戚插手一项工程,真是响当当的好干部!”安坪乡大堡村的刘廷俊对冉绍之心服口服。

冉绍之的两个外甥一个是泥瓦工、一个是钢筋工。他们多次央求冉绍之把工程分一些让他们干,可冉绍之都没有答应。冉绍之的父亲责怪他:“都是下力的活,又没喊你亏公家,怎么不能给他们一点?你这样干,亲戚们会骂你六亲不认的。”可冉绍之说:“群众都盯着这种事,我不能让全乡的老百姓骂我是个贪官呀!”许多亲戚为此干脆不再同他来往。

1997年,冉绍之被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工程委员会评为三峡移民资金管理先进个人。他管理移民资金的经验很快在全库区进行了推广。2000年,国家审计署对三峡移民资金的使用进行了全面审核,结果全库区被侵吞、贪污、挪用的移民款项仅占千分之二。三峡工程没有成为腐败的黑洞!

“这双鞋子要进博物馆”

重庆市正在修建规模宏大的三峡博物馆,记录三峡人民千百年来改天换地的奋斗历程。这里将陈列一件特殊的文物——一双磨破的解放鞋。鞋的主人是冉绍之。

1992年奉节县安坪乡被确定为移民试点乡。要安置移民首先要找到一片可以生产、生活的土地。奉节县大多是溶岩地貌,地质结构复杂。想找一块没有被利用的好地谈何容易?为了找地,冉绍之在沿江的山路上日夜踏勘,不到十天,一双崭新的解放鞋就被磨透了。一次会议后,重庆市委副书记甘宇平拉着冉绍之的手动情地说:“老冉,这双鞋可不能丢,它是文物,要进博物馆呦!”

基层干部的工作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不仅要想办法,出点子,还要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移民的地方选好了,可是一道深谷却挡住了去路。

“为了移民,啥子也挡不住我,修桥!”冉绍之干事总有一股子气和劲。他扛起铺盖来到工地安营扎寨,定图纸、安桥墩、下基脚、压石条,带领工人没日没夜的苦干。桥合龙那天,工地灯火通明,直到凌晨三点。刚刚合龙,暴雨骤降,患有严重关节炎的冉绍之瘫倒在雨中,大家赶忙扶起他。看到他有些变形的双腿,不少人伤心地落了泪。然而大家听到的还是那句浓浓的乡音,“怕啥子嘛,关节炎又不得死人。”

1995年的一天,冉绍之和驻乡民警王海安赶往移民新村工地。走着走着他忽然膝盖一软,跌倒在地。右手中指直直地戳在石头上,手指翻过来贴在手背上。“看啥子,快扯,给我扯过来!”在一旁的王海安吓得手足无措。“不得行,不得行,上医院!”他怎么也下不去手。冉绍之急了:“喊你扯就扯!”王海安心一横,用力扯住手指。十指连心,冉绍之痛得发抖,汗珠顺着脖子往下淌。手指硬是给扳正了!带着受伤的手指,冉绍之在工地上一干又是十几天。

“老冉,你说话我们听!”

三峡移民首先是百万库区人民的巨大奉献,舍弃土地和淹没祖坟这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是多么大的牺牲啊!冉绍之懂得农民的痛苦,但他更懂得三峡工程是全国的大局。对上他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对下他最大限度地减少移民的痛苦和损失。一个工作在基层的干部,办到这些该有多难!

1992年,冉绍之选定了安坪乡大堡三社作为移民试点。然而,三社的农民却不愿带这个头。动迁划线,农民不许工作人员牵绳丈量,有的砍断绳子,有的毁坏量具。开荒改土,农民认为坏了风水,有的干脆躺在炮眼上阻止开工。乡里的干部到移民户家里做工作,不是被赶出家门,就是不理不睬。有一次,几位移民干部由于在村里一天没吃到饭,就买了几包方便面充饥。有些农民就指着干部说:“你们又在吃我们的移民资金了!”面对各种不理解、非议、干扰甚至捣乱,冉绍之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移民为国家做出了这么大牺牲,有些怨气,发些牢骚我们得体谅啊!”冉绍之首先对干部们进行思想教育。

大堡三社的何老汉生性倔强,冉绍之几次被他关在门外,见到冉绍之就吼:“我都七十多岁了,就是不搬,等水涨上来淹死算了!”冉绍之耐心地给老汉讲道理,算细账,使老汉看到,国家不会亏移民,移民同样能致富。渐渐地老人的心里亮堂起来,主动找到冉绍之:“我担心的,政府都替我们想到了,再不搬就没有道理了。”

移民工作复杂多样,遇到的问题形形色色,解决起来没有现成的办法。但冉绍之始终把握一个原则,“不能损害移民的利益,不能破坏国家的移民政策。”村民马长舟拿了国家移民款,不建房却拿来买船跑运输。冉绍之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帮助教育他。冉绍之承诺,只要马长舟在移民新村建房,有困难他解决。说到做到,宅基地给他找,缺钱帮他筹,少料替他备……马长舟难为冉绍之的问题一个个地解决了。“老冉,你说话我们听!”终于,马长舟被冉绍之感动了,“你这样的干部,我服!”

大堡三社的年轻人都亲切地称冉绍之为“老辈子”,不仅因为冉绍之年龄长,更因为他们从冉绍之身上看到了好人的力量,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把他看作自己的贴心人。

短评

冉绍之在移民工作岗位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对整个三峡工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个基层干部何以能有这样的才能?如果说他有任何过人之处的话,那就是他始终把三峡移民的冷暖装在心里,把自己的心紧紧地和人民联在一起,真正成为了移民的贴心人。有了这份赤诚,他就能焕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和使不完的精力。邓小平同志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这股强大的力量从哪里而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共产党员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获得创新的强大动力,才能干出一番崭新的事业。冉绍之的先进事迹再次表明,靠党的先进性,我们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解决任何复杂的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